我的 flomo 使用经验谈

flomo is brilliant

Posted by frange on January 13, 2022

何为 flomo

Untitled

flomo 是一款小而美的笔记工具,它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:

  • 无压记录:简洁的输入框,让你无压力的记录想法、摘录有价值的观点。无需纠结于主题、段落与排版。
  • 方便回顾:所见即所得,方便你回顾之前记录的内容与统计记录习惯。记录 14 天后,还可开启每日回顾及「随机漫步」功能。
  • 弹性管理:通过标签、批注、搜索、置顶标签及随机漫步等组织方式,将这些内容编织成属于你的知识网络。

更多 flomo 的介绍和使用方法可参考 flomo 的官方文档

最近又看了一遍 flomo 的经营理念,读完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,觉得很受用,更喜欢 flomo 了。

少楠老师算是把做笔记产品这件事想透了,包括为什么不融资,如何保持长期主义,服务好用户等。

建议大家都去看一下 这篇 flomo 的经营理念

从 20 年 12 月起,使用 flomo 也一年多了,下面分享一些我的 flomo 使用经验。

记录

记录,让想法得以保存。

相比于其他的笔记软件,flomo 的输入足够简单直接,不需要额外的点击新建,直接打开输入框就可以输入,且以列表的形式呈现,方便浏览。

我主要的使用方式是:Web端 + iOS 小组件 + 语音输入。

  • Web端:工作的时候会专门打开一个浏览器窗口,里面就放 flomo 一个标签页,有想法的时候直接切换到这个窗口下,进行快速的输入。
  • iOS 小组件:把 flomo 记录的小组件放到主屏幕上,在通勤等碎片化场景下,方便快速输入。
  • 语音输入:在移动端输入,配合 iOS 原生键盘的语音输入功能,可以很快速地录入大段文字,有些文字识别错误,后期只要稍作整理就好。

input.png

flomo 现在的形态,天然符合人类的思考方式,偶然间想到什么,就写下来。

flomo 刚出现的时候,我瞬间就爱上了这款产品,很多之前细碎的片刻的想法,都有了去留之处。我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想到的东西都在 flomo 记录下来。

即便如此,有时候我想到一些东西,本能地觉得自己会记住的,于是没有记录到 flomo 里,但结果往往都是想不起来了。这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记忆,所以很多时候我养成了习惯,一有想法就先打开 flomo 记录下来,之后再完善补充。

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沉迷于记录的快乐之中,看着不断增多的 memo 数量,心中会不由自主感到愉悦~

我本以为记录是 flomo 的核心,但实际上,记录只是表象,flomo 的内核是帮助更好的理解与思考。

很长时间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,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和尝试更好的表达,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塞进 flomo 里。

think.jpeg

标签

打上标签,让内容流动起来。

关于标签是什么,如何使用,之前在少数派上看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贴标签是信息管理的有效方式吗? 里面讲的很清晰易懂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。

标签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内容的方式,比传统的文件夹的层级结构,使用上更加灵活。

比如说我想记一个「生活」的类目,下面有衣食住行四个分类。传统的文件夹方式,当然是建一个文件夹和四个子文件夹。但标签管理方式,就可以给不同的内容打上「生活」+ 「食」的标签。

这样的话,标签相对于文件夹的好处在于:

  • 内容分类组织更加合理,信息之间的结构和关联更清晰。
  • 检索的时候,通过点击标签即可直接找到对应内容,不需要在文件夹的层级中点来点去。

flomo 支持 #标签/子标签 的语法,这样既能兼顾标签的便利性,又能方便浏览。

flomo 里的标签保留了文件夹的优点,同时有更强的拓展性。标签的基本作用是标示,用来对单条内容进行标示说明,而分类则不是标签的主要作用,分类是在记录的条数增加后,慢慢自然形成的效果。

这样形成的分类效果是,会让有同种类型的标签内容聚合在一起,并将其呈现在我们面前。当我们集中浏览这些带有相同标签的内容时,可能会产生新的思路与想法。

但 flomo 并不鼓励将标签当做分类来用,因为创建类别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,你从结构开始,然后把材料归档。真正的内容是生长出来的,而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。

刚开始在 flomo 中记内容时,我会纠结使用那些标签,但随着记录内容的增加和扩充,标签也在不断增多。在整理的过程中,我意识到哪些标签是重要的,哪些标签是次要的,在一次次的修改和调整标签后,我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标签体系。

我现在主要的标签体系,可以用这张图来概括,大家可以当做参考

最后我建议,初学者在使用 flomo 时,可以大胆地打上各种标签,同一个内容可以打上多个标签。经过不断积累,标签达到一定数量,自然就会知道自己对哪些内容感兴趣,以及需要精进的方向。

个人数据库

持续地记录,形成自己的个人数据库。

数字时代,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树洞,存放自己的一些小情绪和碎碎念。这个树洞可以是微博,可以是豆瓣,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个有数字化记录功能的软件。

但不管是用什么软件,前提是必须要有这样的一种习惯和意识,这对于生活在互联网生活下的我们,尤为重要。

我们每天在接收各种信息的狂轰乱炸,有太多的声音,告诉你各种各样的观点,但这些都重要吗?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,你自己的观点才是最重要的。

前些天,有一个朋友向我表达了困扰,说自己每天都在消费内容,看很多视频段子,吃瓜,看完就只会打哈哈哈,没有表达自我的能力。我其实很能理解她的这种困扰,只不过这种能力是需要慢慢地训练和培养的。

我相信,这样的人不在少数,很多人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,不了解自己的闪光点,不知道如何把自己大大方方地展示出来,本质上是不够了解自己。

而 flomo 对我来说,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逐渐发现自己。这里表达的内容全部都是我自己的,我可以通过检索和回顾自己的碎片化表达,从而不断认识和探索自己。

我主要通过 #Life/自我 这个标签来记录和剖析自己,并不定期的回顾思考。

life.jpeg

当然,发现自己只是 flomo 的一种用法,当你形成了自己的个人数据库,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,去发现个人数据库的各种玩法。

相信我,这是一件很简单但很有意义的事情,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记录和思考,长期来看,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价值。

结语

前不久 flomo 推出了年终总结,我才发觉,自己已经积累了 700 多条 Memo 了,近 7 万字。当然,其中还有很多我没有整理和回顾的。

annual.jpeg

其实刚开始使用 flomo,试用了一阵子的会员,但那个时候记录的不多,每天的推送会觉得有些多余,也就觉得不需要开会员,但现在看来,随着记录内容的增多,确实需要「回顾」来辅助思考与创造。感觉是时候开个 flomo 会员了 😂

2022年,使用 flomo 应该会聚焦于内容的回顾和管理,找到更多的启发和创造。

未来,也会继续与 flomo 同行呀~